3044am永利集团[中国]官网|3044noc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蓝藻生物光伏(BPV)研究中的应用
日期:2025-09-03 16:23:00

生物光伏(biophotovoltaics,BPV),又称光合微生物燃料电池或微生物太阳能电池,一般指利用包括蓝藻和真核藻类在内的放氧光合微生物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生物电化学系统。广义上,生物光伏也包括以离体光合元件如类囊体、光系统为核心光电转化元件的生物电化学系统。在生物光伏(BPV)技术的研究中,蓝藻凭借高效的光合系统成为核心“生物催化剂”,而其光合电子传递效率与生理状态直接决定BPV的发电性能。长期以来,如何精准捕捉蓝藻光合系统的动态变化、解析电子传递路径的调控机制,一直是BPV研究的核心难题。叶绿素荧光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实时的光合生理分析手段,凭借对光系统(PSII、PSI)功能的高灵敏度,已成为解锁蓝藻BPV电子传递奥秘的关键工具。本文结合三篇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叶绿素荧光技术在蓝藻BPV研究中的核心应用,揭示其如何从 “荧光信号”中解读BPV效率优化的底层逻辑。

图125090301.jpg

图1 生物光伏基本原理示意图

图片来源:DOI:10.12211/2096-8280.2023-039

叶绿素荧光技术:为何成为蓝藻BPV研究的强大工具?

蓝藻的光合电子传递是BPV光电流产生的源头——光系统II(PSII)分解水产生电子,经PQ库、细胞色素b6f(Cyt b6f)、质体蓝素(PC)传递至光系统I(PSI),最终部分电子通过胞外电子传递(EET)流向电极。这一过程中,光系统效率、电子分配方向、环境胁迫响应等,均会直接影响光电流输出。

图225090301.jpg

图2 蓝藻生物光伏系统电子传递示意图

图片来源DOI: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4.100519

传统检测手段(如电极电流监测)仅能获取“最终发电结果”,无法追溯电子传递的“中间过程”;而叶绿素荧光技术通过监测叶绿素分子在光反应中的荧光发射特性,可实时量化光系统功能状态,实现三大核心价值:

目前,BPV研究中最常用的叶绿素荧光技术包括脉冲振幅调制荧光(PAM)、77K低温叶绿素荧光光谱和DUAL-KLAS-NIR光谱,三者分别聚焦PSII功能、藻胆体能量分配和PSI/PC/Fd氧化还原状态,形成互补的分析体系。

核心应用一:解析电子传递路径,定位EET的“电子竞争靶点”

在蓝藻BPV系统中,光合电子需在多个“电子汇” 间分配(如卡尔文循环、Mehler-like反应、EET),明确EET与其他路径的竞争关系,是优化电子导向效率的关键——而叶绿素荧光技术可通过量化光系统参数,精准定位这一竞争节点。

1. PAM荧光揭示EET与Mehler-like反应的“电子争夺”

图025090301.jpg

在第一篇研究(Yuan et al., 2025,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中,团队利用MULTI-COLOR-PAM荧光分析铁氰化物介导的EET对电子传递的影响:

图325090301.jpg

图3 多激发波长调制叶绿素荧光仪MULTI-COLOR-PAM测定的状态转换。

图片来源:DOI: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4.100519

2. DUAL-KLAS-NIR光谱追踪PSI/PC/Fd的动态变化

图025090302.jpg

在第二篇研究(Schneider et al., 2025, The Plant Journal)中,团队利用DUAL-KLAS-NIR光谱(可同时解析PSI、质体蓝素PC、铁氧还蛋白Fd的氧化还原变化),揭示了蓝藻电子传递路径的 “动态切换”:

图425090301.jpg

图4 Synechocystis的模型光谱。(a-f)分别显示了lean cells和lush cells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PSI、质体蓝素和铁氧还蛋白的氧化还原变化。

图片来源:DOI: https://doi.org/10.1111/tpj.17225

核心应用二:评估环境与生理胁迫,指导BPV系统抗逆优化

蓝藻在BPV户外应用中常面临强光、高温、介体毒性等胁迫,导致光合系统失活、光电流骤降。叶绿素荧光技术可快速量化胁迫对光系统的损伤程度,为菌株改造和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1. 77K荧光光谱解析介体对藻胆体能量分配的影响

第一篇研究中,团队利用77K低温叶绿素荧光光谱(可区分PSII、PSI的荧光发射峰),分析铁氰化物介体对藻胆体能量传递的影响

77K荧光光谱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能在低温下冻结能量传递过程,精准量化藻胆体向 PSII/PSI的能量分配比例,从而揭示介体对光合系统的间接影响。

2. PAM 荧光参数量化抗逆菌株的光合优势

图025090303.jpg

在第三篇研究(Yuan et al., 2025, Life)中,团队通过DUAL-PAM-100荧光仪测定关键参数,验证FoF1-ATP合酶突变株HL7942的抗逆优势

这些参数不仅从生理层面解释了HL7942的光电流提升机制(最大提升41%),更为“抗逆菌株改造”提供了明确的筛选指标——通过PAM荧光参数可快速评估菌株的光合稳定性,无需搭建完整BPV系统,大幅提升研究效率。

图525090301.jpg

图5 HL7942和WT7942细胞的光合生理参数

核心应用三:验证BPV电子来源,区分光合与呼吸贡献

BPV研究中,光电流的电子来源(PSII水分解vs呼吸代谢)和暗电流的本质(糖原降解vs残余光合电子),是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叶绿素荧光技术可通过“光-暗切换”和“抑制剂处理”,精准区分不同电子来源的贡献。

1. 光-暗荧光响应区分光电流与暗电流的电子来源

第三篇研究中,团队通过光-暗循环PAM荧光监测,结合电流数据,明确了电子来源的调控规律:

2. DCMU处理验证PSII独立性路径

第二篇研究还发现,在碳氧限制条件下,富糖原细胞添加DCMU后仍能产生光电流(1.3-1.9 fA/细胞),且DUAL-KLAS-NIR光谱显示PSI还原速率加快——这一现象通过PAM荧光得到进一步解释:

技术总结:叶绿素荧光技术在BPV研究中的“工具包”与未来方向

综合三篇研究,叶绿素荧光技术已形成覆盖 “电子路径解析、胁迫评估、电子来源验证” 的完整应用体系,不同技术的核心功能与应用场景可总结如下:

表125090301.jpg

未来,随着BPV技术向“户外实用化”推进,叶绿素荧光技术将进一步向 “实时在线监测” 和 “多参数集成” 方向发展:

结语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价值,在于它为蓝藻BPV研究提供了一扇“窥探”光合电子传递动态的窗口——从最初的“黑箱式”电流监测,到如今能精准定位EET的电子竞争靶点、量化胁迫对光系统的损伤、区分不同电子来源的贡献,这一技术推动BPV研究从“现象观察”走向“机制解析”。

随着研究的深入,叶绿素荧光技术可作为BPV效率优化的“核心工具”,助力解决“电子导向效率低、环境适应性差”等关键瓶颈,为蓝藻BPV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户外应用,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
1. 朱华伟, 李寅生物光伏:环境友好的新型太阳能利用技术[J]. 合成生物学, 2023, 4(6): 1259-1280.
2. Yuan J., et alMolecular dynamics of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flow in a biophotovoltaic system[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 2024, 100519.
3. Schneider H., et alUnderstanding the electron pathway fluidity of Synechocystis in biophotovoltaics[J]. The Plant Journal, 2025, 121(2): e17225.
4. Yuan X., et alEnhancing the Cellular Robustness of Cyanobacteria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Bio-Photovoltaics[J]. Life, 2025, 15, 299.

如您需要了解更多信息,请识别下方二维码填写登记表,我们会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真诚期待与您的合作!
电话:021-32555118,邮箱:sales@zealquest.com

相关阅读:
创新性的波动光设计揭秘拟南芥的两种光合响应机制
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响应环境变化的4种短期调控机制
"光合-荧光-质子梯度"测量"王炸组合"助力揭示植物光合保护与能量转换新机制

收 藏
Baidu
sogou